发展定位
智能感知与信息挖掘实验室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院建设,将打造一支多层次、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团队,重点围绕雷达目标探测与成像、雷达生命健康监测等方向,开展地基深空探测雷达、微弱信号探测与多维度成像、电磁信息智能处理、月球与行星科学、雷达生命体征探测等相关研究,支撑近地小行星防御、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助力人民生命健康保障。
研究方向
(1)雷达目标探测与成像
正在开展分布孔径雷达目标探测与成像理论及应用创新研究,针对微弱信号探测与多维度成像、电磁信息智能处理、月球与行星科学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为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深空探测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关键支撑。
(2)雷达生命健康监测
正在开展毫米波生命健康监测雷达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针对居家老人潜在疾病预警与意外活动监护的康养需求,开展毫米波生命健康监测雷达关键技术攻关,并推动其产业化应用。
学科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 A +类学科。以此为基础与依托,团队将积极参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的学科建设,力求在珠海校区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服务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研究。
团队在珠海校区承担的课程有:《信号与系统》《统计信号处理基础》《雷达系统导论》《行星雷达原理与应用》《微波遥感》等。
团队成员
研究团队秉承“国家、团队、拼搏、创新”精神,是“天基智能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电子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主要支撑团队。
研究团队现有一支由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10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作为骨干的高水平团队,包括副高级(含)以上职称25人,博士生导师21人,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0余人。
曾涛,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雷达技术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雷达系统和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分布式雷达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重点项目负责人,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担任973、86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的课题负责人。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智能无人系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及信号处理分会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理事长。入选IET Fellow,并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丁泽刚,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雷达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2003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9月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研究;2016年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下在日本东北大学做高级访问研究。长期从事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共性技术项目、863课题等20余项科研项目,已发表60余篇SCI检索学术论文、50余篇EI检索学术论文,已获授权专利3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个人排名第四)。指导学生获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现代雷达》编委和《航空学报》青年编委;担任2018年IET国际雷达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2019年信号信息数据处理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副主席。
胡程,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雷达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7月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7月获北京理工大学目标探测与识别专业博士学位,期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习15个月。2009年9月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体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差分干涉、生物探测雷达系统信息处理等;发表SCI论文150余篇、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受理40余项。入选国家杰青,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IET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理事;担任IET 2018国际雷达会议大会主席、IET 2015国际雷达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第二十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大会执行主席;并担任“危险化学品事故与边坡灾害预防与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及《IEEE GRSL》、《China 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等国内外多个期刊编委。
刘泉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雷达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某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电子学会雷达委员会秘书长、IEEE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宽带雷达、分布式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2011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校区从事穿墙雷达研究工作,2023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防预研等项目30余项。在IEEE TGRS、IEEE TAES、IEEE TAP、《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宽带雷达》(排名2)、并将在Springer出版英文版。获国防发明特等奖1项(排名4)、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3)。获2019年度IEEE TGRS年度最佳论文奖,这是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和学者1991年以来第一次获得此奖项。指导博士论文获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优秀博士论文。担任2018年IET国际雷达会议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高分辨雷达”专刊特邀编辑。
李阳,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系统、目标探测与识别、智能信息融合等研究工作,主持研制了北京市科委智能汽车高精度毫米波雷达、机场跑道异物探测雷达、某型毫米波双极化雷达等多个军、民用雷达系统;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省部级技术发明特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英文专著一本,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三十余项。担任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磁感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子学会雷达专委会副秘书长。
陈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遥感数据智能实时处理领域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部级发明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获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或主要参研人员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863课题、重点研发、重点型号任务等二十余项,参与或负责研制了十余颗卫星的星上智能处理系统,包括我国第一个星上图像处理系统,均成功在轨应用;负责完成了我国20余型卫星地面预处理系统的研制。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称号,担任天基信息智能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智能信息处理产业化分会副理事长等。
邓宸伟,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工作于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2013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2020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图像智能实时处理、目标探测与识别、机器学习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获国家基金委遥感影像智能处理大赛唯一特等奖、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编写第一作者中、英文著作3部;发表第一/通信作者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受理发明专利30余项。担任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实施组专家、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等;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智能信息处理产业化分会理事、SCI国际期刊JMLC编委、第四届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大会共主席。
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研究团队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人才培养方面,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科研创新方面,承担科研项目240项,合同经费总计超过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3项,包括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研究成果方面,发表SCI论文252篇,授权专利164项,获得教学科研类奖项20余项,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特等奖、科技创新团队奖
■教育教学方面,培养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0人,指导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两项全国金奖
■学术交流方面,主办“IET国际雷达会议"和“IEEE信号、信息、数据处理国际会议”2个系列大型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