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团队在首席科学家吴锋院士和学科责任教授长江学者陈人杰老师的带领下,专注于绿色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的前沿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面向高能量密度电池新体系的构筑、电池安全性能的改善、功能器件的设计开发需求,聚焦多电子高比能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特种电源与结构器件、绿色电池资源化再生、智能电池及信息能源融合交叉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各种原位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研究在电化学过程中的储能机理问题,实现新型储能系统设计开发及智能化安全防护管理等应用。团队已构筑了原理创新、材料设计、表征分析、器件制备、系统集成及资源再生的技术研发链条,着力打造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路线,满足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储能、信息通讯、航空航天、海洋船舶等产业对新能源的迫切需求,并加快培育新能源应用产业发展新方向,为国家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发展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
中心建设定位及目标
□ 国际领先:在智慧储能材料与数字化云平台领域取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突破成果。
□ 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通过广东引领、全国应用、全球推广,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
□ 前沿交叉学科支撑:基于新能源、海洋能源工程、电化学、材料、智能感知技术等领域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
□ 智能化应用场景需求:面向未来智能化应用场景需求,研发新技术,如储能大数据、云端智能平台等。
□ 可持续发展:着重于储能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及智能回收技术。
□ 人才培养与科研:建立科研人员至高层次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重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及学术水平。
研究方向
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着重在储能特种功能材料及智能电池、海洋储能工程材料及其基因组、储能材料智能回收及资源再生、储能电池智能管理及智慧云端四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研究成果
团队已建立理论研究、材料创新、性能表征和低碳回收等研究中心与特色方向,近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获得了10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3年)、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出版《先进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多电子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技术》、《离子液体电解质》专著5部。
学科建设
团队在珠海校区规划设立未来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学院,拟设立可持续能源、储能科学与工程、智慧能源工程、智慧海洋技术、海洋能源工程和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专注研究和推动未来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团队成员
在吴锋院士和陈人杰教授的领导下,中心形成了包括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骨干、博士后等在内的多梯度创新团队,重点培养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的专门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
吴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洁能源与动力领域主任,兼任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会成员、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新型二次电池项目连续三期的首席科学家(2002-2019)、Science合作期刊《Energy Material Advances》主编。
吴锋院士长期从事新型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国防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编多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科技部授予的863计划突出贡献奖等16项省部级科技奖,获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国际电化学学会(ECS)电池技术成就奖、国际车用锂电池协会(IALB)首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4项国际奖,中国储能杰出贡献奖。连续担任14届中美电动汽车与电池技术研讨会共同主席和9届国际动力锂电论坛主席。
陈人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责任教授,理学与材料学部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普通高校高安全储能系统与智慧微网创新团队负责人。
现任国家部委能源专业组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秘书长(能源转换及存储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全国电池行业专家、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储能与动力电池技术及应用》丛书编委、《中国材料进展》和《电化学》编委等。主要从事新型电池及关键能源材料的研究,面向高能量密度电池新体系的构筑、电池安全性能的改善、功能器件的设计开发开展多电子高比能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特种电源与结构器件、绿色电池资源化再生、智能电池及信息能源融合交叉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等课题,研制出能量密度从300Wh/kg到600Wh/kg不同规格和性能特征的锂二次电池样品,先后在高容量通信装备、无人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开展应用。
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先进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多电子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离子液体电解质材料》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李丽,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循环利用战略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部固废重点专项评审专家、北京市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委员、国家碱性蓄电池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联盟行业技术专家、中国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工作组专家、工信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 PES中国区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能源局储能领域技术专家、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新型绿色二次电池关键材料设计、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绿色二次电池衰减机理与失效分析等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90余次,多次担任中美两国双边会议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分会主席。在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出版2部学术专著《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参编5部学术专著、6项中国汽车及动力电池标准;获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
矫庆泽,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基金、中石化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基金、北京市基金和吉林省基金及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九五、十五科技攻关”,“ 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总装备部“十五”预研;广东省教育厅重点专项、广东省科技厅和珠海市科技与工业信息化局产学研项目等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主持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7项和珠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及珠海市优势学科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珠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锅炉与锅炉水处理处理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等奖项;主讲过本科生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催化化学和研究生金属有机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艺学等课程,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珠海市特聘学者、珠海市高层次人才和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
叶玉胜,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准聘教授、博导、国家级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Nature、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型学术论文70+篇。获得授权中国/美国/国际发明专利11项。论文总被引超65000次,h因子46。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美国能源部(2项)、总装预先研究项目、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十余项重点研发项目。多项原创性成果入选国际期刊封面论文,被美国能源部、BBC News等知名媒体重点报道。担任国际期刊Energies的客座编辑,担任包括ACS Nano、Nano Letters等10余种顶级期刊的独立审稿人。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11)、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工信部创新/创业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徐特立奖学金等多项奖项。
钱骥,北京理工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第八届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2年度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和2018年“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担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子课题负责人,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项目等;获得2020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8/11)和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海外(境外)赛铜奖。截止2023年4月共参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总被引用超过3300次,H因子33(Google Scholar),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Materials Today,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授权发明专利6项,含美国专利1项。
黄永鑫,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集成技术,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与新机制,先进原位表征技术与理论模拟技术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l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市级项目。获第六届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等奖励。
詹世景,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钠离子电池,高比能二次电池,混合导体透氢膜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2项,主持各类项目20多项,其中省市级项目7项。获南粤优秀教师,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奖励。
吕京美,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锂二次电池高压正极材料及界面研究、钠离子电池新型电解液、电化学界面研究等。在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2项,主持参与广东省重点领域专项基金等省市级项目多项,主持省级一流课程1项,获2023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广东省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二等奖等。
张亚平,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离子液体及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电子纸电泳显示材料,紫外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及作用机制,离子液体电磁场响应性能及作用机制等。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Dyes & Pigments、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市级项目。
罗冲,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西北大学和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联合培养和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入职北京理工大学,主要负责多电子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研究。近五年来,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共发表SCI论文30篇,以通讯及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论文16篇,包括Adv. Mater. (3篇)、Chem、 Adv. Energy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Energy Storage Mater.等,封面文章5篇, ESI高被引文章3篇,申请中国专利8项,授权2项,申请美国专利专利2项。曾获 Carbon 杂志2020 年碳材料科学领域杰出博士论文奖(Carbon Journal Prize 2020,排名第一),并入选 Carbon 杂志Extended Advisory Board,以及2020年度京博科技奖-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论文(优秀奖)等。
陈楠,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的基础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和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973项目、电子元器件领域工程核心产品研制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近年来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PCT专利1项;获得2018年颗粒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获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赵腾,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预聘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兼职教师,2018年于剑桥大学材料与冶金系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初任职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从事多电子高比能锂电池关键材料基础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CEJ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篇,其中通讯作者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聘期内讲授本科生课程4门,培养/协助培养本科毕业设计3人,硕士研究生3人及博士研究生4人;担任西山校区实验室负责人建设面向二次电池及能源材料试制研发平台。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项目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北京理工大学教学教改项目3项;2020年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
冬雷,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IEEE PES 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储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分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参加FBC-1(飞豹)飞机、运七-200A(新舟60)飞机的电气部分系统设计。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异步电机极低速(包括零速)下速度辨识策略研究”,以及 “大型风电场发电功率的建模与预测研究”,承担横向科研合作项目多项。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新能源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CAA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近年来发表文章80多篇,EI检索60篇,SCI检索25篇。主编出版专著或教材6部。参与制定自动控制领域国家标准:GB/T 25740.1~.2-2013 《PROFIBUS & PROFINET 技术行规 PROFIdr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