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储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时间:2024-04-02

文:

图:

来源:

编辑:

审核:

定位及目标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引领技术。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和新能源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高比能和高安全的二次电池体系,聚焦高比能、高安全电池能源界面形成演变、多尺度离子输运等科学难题,在固态电池、金属锂电池、锂硫电池以及电池安全失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研究基础、科研经验和创新能力。

储能材料与器件团队致力于成为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科研团队。目前,团队建立了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实验室,聚焦储能材料科学前沿,积极推进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研究方向

(1)全固态锂电池关键电极电解质材料制备

(2)全固态电池多尺度界面离子输运

(3)全固态电池电芯试制与工程放大

(4)全固态电池安全失效机制

学科建设

积极探索储能领域多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开设储能材料与器件相关的专业课程,深化储能学科体系建设构想,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维度强化人才培养成效,以“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设计为主旨思想,通过理工融合、学科赋能、交叉创新、产教融合,并通过“本研贯通”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环节,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挥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实体平台多学科交叉优势,积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学科交叉发展的新机制,打造珠海校区优秀研究生储能材料器件共享实践平台,创建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吸引优秀本课生参与储能实践,提升储能材料与器件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效。鼓励学生依托能源材料器件研究平台参与科研项目、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成员

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目前建设有一支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团队共有高水平研究人员5名,其中1位长聘教授,1位长聘副教授,2位预聘助理教授,1位讲师。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团队带头人黄佳琦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在人才梯队和人员构成上,形成了合理、可持续、有活力的青年科学研究团队。

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目前研究团队已在Nat Energy, Nat. Commun., Sci Adv, 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oule, Chem, Adv. Funct. Mater, Mater. Today, J Energy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凤路6号 邮编:519088 邮箱:zhbit@bitzh.edu.cn 版权所有©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京ICP备1001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