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目标
建设海洋强国,确保海洋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海洋装备与防护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珠海校区地域、环境、政策等优势,围绕海洋技术、材料结构、生物医学等领域,交叉融合水声学、信息学、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解决多场耦合动态失效、新质新域毁伤机理、装备智能化多功能化等科学问题,着力发展新型海洋装备、防护材料与结构、人员安全防护技术,为促进海洋学科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研究方向
团队瞄准海洋安全领域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布局海洋装备动力学响应与防护机制、极端环境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复杂动载下人员致伤与防护机制三大重点方向。
1. 海洋装备动力学响应与防护机制
针对海洋装备安全问题,开展装备探测与隐蔽、毁伤与防护研究。攻克深海复杂流动机制、深水爆炸毁伤机理、装备人工智能控制方法等基础性科学问题,研制新型水中无人装备。团队依托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具备海洋装备实验基地,年经费超2500万元。
需求专业:流体力学、爆炸与冲击动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水声工程及相关专业。
2.极端环境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
针对装备面临的极端环境毁伤威胁(如冲击、电磁、激光、强微波、高温、低温等),攻克力-热-磁-化学多场耦合材料响应机理、人工智能多尺度设计、动态多场信息原位测量原理等基础性科学问题,突破极端环境下的新材料、新结构、新器件的设计、先进制造与表征评价技术。团队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年经费超2000万元。
需求专业:固体力学、爆炸与冲击动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学、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3.复杂动载下人员致伤与防护机制
针对海洋极端环境下人员服役安全,攻克爆炸/冲击/振动致伤机制、非线性应力波调控、微结构逆向设计等基础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研制新型止血材料、新型治疗装置与方案、人员防护装备等产品,突破人员的“伤、防、治”难题。承担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年经费超1000万元。
需求专业: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材料学及相关学科。
学科建设
针对海洋安全领域国家战略急需,重点建设海洋学科,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支撑信息、兵器、力学、机械、材料专业发展。在相关学科,引培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吸纳科研教学师资力量,培养优秀博士、硕士。团队除国家、省、市、校配套经费外,为引进教师提供配套科研经费。
团队成员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导下,团队由国家杰青李营教授领衔,建立了一支包括四青人才5人、其他专职教师6人组成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研究成果
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加强项目等100余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发表顶级期刊SCI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军标9部。相关成果应用于国产航母、长征5号运载火箭等多型重大装备,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